从全国发展大势看,千亿GDP已成为县域经济竞争的新赛道。2024年数据显示,全国千亿县俱乐部已扩容至62个,900亿元级“准千亿县”21个,呈现出“头部领跑、中部胶着、尾部追赶”的激烈竞争格局。
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,当县域经济体量突破千亿门槛后,将触发产业集聚的“马太效应”。江苏昆山、江阴凭借5000亿级体量构建起完整产业链,福建晋江在3000亿平台上实现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,这些标杆城市验证了“规模经济—结构升级—能级跃迁”的发展规律。再看大冶,虽然以930.71亿元GDP位居全国百强县第53位,但与同段位的县市相比,仪征市1094亿元、闽侯县1171亿元、仙桃市1125亿元,大冶仍处于“追兵”位置。不进则退,慢进亦退,这要求大冶必须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完成关键一跃。
从湖北战略布局看,大冶肩负着“为全省添彩”的重要使命。省委明确提出“推动百强县进位、千亿县扩容”的发展要求,黄石市委多次强调大冶要“全力以赴冲刺千亿县市、率先迈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”。
横向对比省内8个全国百强县市,大冶当前GDP排名第五,与领跑的仙桃(1125亿)相差194亿元,与同处900亿元梯队的宜都(963.04亿)、潜江(951.97亿)形成“贴身竞争”态势。完成千亿跨越,大冶需实现7.5%的增长,难度远超同段位县市。但正是这种高难度跨越,才能凸显大冶在湖北“中部崛起”战略中的作为——其成功不仅将填补鄂东南地区千亿县空白,更将形成“大冶突破—黄石振兴”的连锁反应,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武汉都市圈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从发展经济学视角看,千亿关口是城市能级跃升的“临界点”。以江阴为例,在2007年跨过千亿门槛后,十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18%提升至45%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超5倍。这种“规模裂变效应”对同为工业强市的大冶来说尤为值得参考借鉴。
对大冶而言,千亿跨越将带来:产业升级,传统产业转型空间扩大,新兴产业培育条件优化,未来产业吸引力更强;城市提质,基础设施建设提速,民生保障水平提高;区域地位,争取政策支持能力增强,武汉都市圈话语权提升。
总之,GDP突破千亿不仅是数字的跨越,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升级。它标志着大冶从“工业强市”迈向“综合强市”,从“区域节点”成长为“省级支点”。